背景
常德是湖南省的一个城市,位于中国中部,人口约600万。常德是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经济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常德的年降雨量为1200-1500毫米,大部分降雨在春季和夏季,常德面临着严重的城市内涝风险,当降水波动较大时,内涝强度会更大。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河流变得泥泞不堪、臭气熏天,表面泛起了蓝藻。为了更新城市基础设施,使其像海绵一样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内陆洪水风险,以及解决城市河流污染问题,海绵城市已被当作处理水问题的关键措施和城市适应环境的核心方法。
自2004年以来,常德市通过与德国的国际合作,一直在寻求城市水治理体系的解决方案。2009年,常德市政府发布了《水城常德江北城区水敏感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框架》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缓解城市内涝,改善城市水环境,减少城市热岛效应。2016年,我市被列入中国首批 “国家气候适应性城市试点”。
目标
常德市将海绵城市和城市适应性的目标确定为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发黑不发臭,热岛效应得到缓解”。
以下是政府文件中的一些表述。
政策框架
为支持海绵城市和城市适应性相关工作的实施,常德市发布了<《常德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 和<《关于加快推进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为支持城市适应性的实施,我市于2017年出台了”《常德市城市气候适应性实施方案》“。该计划包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脆弱性的评估,并提出了新的空间布局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该计划还确定了城市适应的实施,并有明确的指导、原则、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和配套项目的行动计划。项目组合与项目建设时间表、投资计划和融资模式都已确立。此外,该计划敦促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增加相关投资,广泛运用实用的科学技术,并对所有行动进行绩效评估和官方监督。
特别是,常德市发布了《常德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指南》、《常德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和《常德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标准》等一些实施城市适应的配套政策。在这些政策中引入了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应用的先进方法和技术,以应对风暴和暴雨、高温和干旱等气候风险。
实施和部门协调
常德市政府成立了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城市试点计划 “实施工作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工作小组的成员来自中国共产党和市政府各部门,负责决策、协调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等工作。工作小组将城市适应性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并将其列为优先事项。
为支持上述工作组的工作,市政府相关部门被指派牵头和协调具体工作,其他部门也做出了贡献,其中包括
- 住房和建设局: 通过加强管理,建设预防性工程设施;建设低影响雨水系统,有效减少和缓解城市内涝;建设绿色标杆建筑,有效减缓释放热岛效应;严格执行管理控制制度,有效落实土地使用、建设、施工许可;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有效支撑城市生命线系统正常运行。
- 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 建设云计算中心,切实提高城市防灾减灾的应急管理水平。
- 水务局: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治理水体黑臭,有效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加强防洪堤建设,切实增强城市防洪能力。
- 交通局: 配备融雪、融冰设备,有效保障城市道路、桥梁冰冻期车辆的安全通行。
面临的挑战
- 政府机构内部协调的局限性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的管理问题很多。由于部门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部门利益纠纷等原因,工作协调难度大。例如,雨水径流要按集水区进行控制,黑臭水体的消除要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由于行政区划的行政主体不同,建设和管理责任难以落实。
另外,目前海绵工程的法律框架存在空白,审批程序复杂,项目难以及时落地和完成;老城区住宅区改造困难;评价体系不完善,监管手段相对落后;绩效考核、问责、奖惩难以准确落实。
- 融资和投资不足
庞大的项目组合在短时间内带来了大量政府和私人资金的短缺。虽然优先考虑了海绵型项目建设,但由于投资回报率低,投资周期长,很难为项目组合融资。
- 缺少技术支持
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城市适应性意味着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和城市管理的全方位变革。它需要在理念、技术应用、设备升级、设施更新等方面进行全系统的变革。常德市很难以合理的成本获得与海绵城市和城市适应性高度相关的多行业、多专业的充分技术支持。
行动与结果
- 强化行政安排
常德市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任命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为办公室主任。从相关职能部门选派有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员,承担规划、组织和监督任务。为使海绵城市建设由官方管理机构主导,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已改革为 “市政海绵管理局”,这大大提高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
一系列针对常德的海绵城市建设政策、法规和技术指导意见的修订和出台,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有了明确的 “操作指南”。其中包括《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意见》、《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与规划审批管理规定》、《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央财政补助奖励办法》等。
更为实际的是,我市将老城区的海绵型居住区改造与棚户区改造相结合,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效率和效益。
- 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的项目开发
截至2018年底,我市已完成137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另有11个项目正在进行。建成面积已达56.04平方公里,在建面积6.79平方公里。在试点地区,16个内涝点已全部完成改造。无洪区面积已达34.97平方公里,占试点面积的96.9%。
城市规划、住房和建设等部门已建成气候适应项目,如。
- 管理和控制雨水项目,减少城市内涝。
- 绿色建筑项目,以减少热岛效应。
- 控制黑臭水体项目,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 防洪工程,增强城市的抗洪能力。
-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支持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功能运行。
- 探索项目资金来源
为提高城市知名度,扩大项目资金来源,常德市通过开展创新试点,争取国家各类专项奖补资金,推动城市发展。
我市充分利用现有的融资渠道,包括市级和市以下的财政资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海绵城市试点补贴和国际合作,以及与私营部门的PPP(公共-私营伙伴关系)合作。
特别是,省市委决策层同意在年度财政预算中拨出专项资金,全力支持海绵城市建设。
2015-2017年期间,海绵城市项目的总投资为78亿元人民币。海绵城市建设计划有5个PPP项目,其中3个目前正在实施,总投资为52.64亿元人民币。其余两个PPP项目正处于筹备阶段。
- 采购技术专长
在利用专业技术方面,常德市在以低成本方式整合国际和本地专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聘请国际和本地的高级技术专家承担专项规划和项目设计,国际团队负责概念设计,本地团队负责项目设计和施工。
政府已派出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学习和调查。政府还主办国际研讨会,聘请国际专家进行现场研究和指导。
影响
经过几年的建设,常德市达到了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防洪堤达标率为100%,内涝防治标准为30年一遇,城市河流水环境质量主要指标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