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ARTICLES

能源转型和交通领域净零排放路径探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愈演愈烈,各国政府在过去一段时间相继提出在未来几十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宏伟目标。这一背景下,能源、工业、交通等各个重点排放领域都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和设计行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具体路线图。据相关数据显示,交通领域占全国终端碳排放15%左右,如何发展低碳交通,实现交通领域的碳减排重任是双碳目标下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5月26日,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联合北京能源网络共同举办“交通运输行业的零碳路径:石油、电气化和制度”交流研讨会。会议邀请了IHS Markit (埃信华迈)的两位资深能源行业分析师——王世尧和许耀华作为发言嘉宾和GIZ中德能源转型研究项目的项目主任Anders Hove侯安德共同就化石能源发展、能源转型和交通运输行业的零碳转型分享了他们的见解和思考。

会上,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侯安德先生首先简要介绍了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其在能源转型和交通领域低碳转型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并对电动汽车有强大的政策支持和补贴,2020年电动汽车只占中国年汽车销量的5%左右。尽管统计数据显示,电动车充电桩的绝对数量增长迅速,但侯安德指出,这些统计数据并没有反映出充电便利性的巨大改进空间,即必须考虑到充电地点、充电速度、充分的维护以及通过应用程序提供可靠信息等因素。

在Anders Hove所带领实施的中德能源转型研究项目框架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受项目委托目前正就电动汽车对京津冀地区2030年空气质量的预期影响进行研究。尽管乘用车并不是造成北京空气质量问题的首要因素,但复杂的空气化学和不断变化的大气条件意味着,道路交通车辆排放的污染物可以与大气中的其他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形成二次空气污染。这意味着,在某些季节,减少车辆化石燃料使用对改善空气质量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首先冬季在京津冀城市地区使用电动汽车的优势最明显。预计在该地区使用电动汽车可以使冬季城市PM2.5平均每立方米减少2-4微克。尽管该地区有相当大的煤电份额,但模型显示该地区的任何区域都没有因使用电动车而导致空气质量恶化的情况。虽然每立方米2-4微克这个数值并不显著,但这是一个季节性的平均数,在某些时期,效果可能会更加显著。

中德能源转型研究项目委托清华大学正在进行的另一项研究聚焦2030年电动汽车与化石燃料汽车的生命周期排放。该研究表明,由于中国各地清洁能源利用情况稳步改善和提升,电动汽车的生命周期排放量下降,因此电动汽车的碳排放量将大大低于化石燃料汽车,这一点适用于中国的每个地区。 这两项研究目前都在进行中,其结果将在2021年下半年发布。

来源: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清华大学

来源: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清华大学

会上,IHS Markit 的两位分析师同样分享了他们对于交通运输行业零碳转型的见解。他们认为交通运输行业中短期内的低碳转型离不开行业电气化(如发展电动汽车)和利用生物燃料。不同的交通方式在长期零碳转型过程中所以依托的技术和路径也会有所不同。乘用车将主要依靠电动汽车替代化石燃料驱动,公共汽车和载重汽车方面则氢能利用潜力巨大,航空运输业需要可持续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SAF),而海运行业则更依赖于液化天然气、电能和氢能相结合。

此次会议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德能源转型研究项目和北京能源网络联合举办,旨在为共同致力于能源领域低碳转型的专家、学者等同行们提供交流与对话的平台,群策群力,共同推动能源和交通领域的低碳、可持续转型。

来源:BEN

来源:BEN

中德能源转型研究项目

“中德能源转型研究项目受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BMWi)委托,致力于在中国推广低碳能源政策,结合德国的能源转型优秀实践经验,为中国能源领域的政治决策者和能源政策研究相关的智库提供政 策建议和参考。”